(资料图片)
跟一篇三年前写的关于音乐的文字:
近日,在安徽干部教育在线上,我有幸选听了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毕明辉《怎样与音乐交朋友》课程,厘清了我的一些模糊认识。
一、中国传统音乐与西方古典音乐存在较大差别。“中国人最喜欢问音乐是否听得懂,因为中国人是歌的民族,中国是诗歌大国,音乐一直是为诗歌做注解,离开了文字,中国人简直不知道如何独立地处理音乐。” 中国十大古典名曲:《高山流水》、《梅花三弄》、《春江花月夜》(还有《夕阳箫鼓》一说)、《汉宫秋月》、《阳春白雪》、《渔樵问答》、《胡笳十八拍》、《广陵散》、《平沙落雁》、《十面埋伏》。 西方古典音乐十大名曲:《乡村骑士间奏曲》、《凯旋进行曲》、《刀马舞曲(原名幸福)》、《升c小调幻想即兴曲》、《鳟鱼五重奏(根据歌曲《 鳟鱼》主题而写的变奏曲)》、《第二小提琴协奏曲》、《匈牙利舞曲5号》、《自新大陆》、《轻骑兵序曲》、《小夜曲》。
仅从标题看,中国乐曲描绘实体形象的比较多,即使是《广陵散》名称看上去比较虚,其谱中有关于“刺韩”、“冲冠”、“发怒”、“报剑”等内容的分段小标题(古来琴曲家把《广陵散》与《聂政刺侠累》看作是异名同曲。),也是以具体的故事为背景的。而西方乐曲标题多以调式曲式编号命名,更加注重音乐本身的表现力。以具体形象为依托的音乐较难引发听者的共鸣,其适用面有局限性,其生命力也难以长久。所以,现实中,听西方古典音乐的爱乐者要多于听中国传统乐曲的。
二、“音乐在西方学科分类当中属于理科”,这与我此前的认识一致。毕老师对此做了说明。“从17世纪起,西方形成了把音乐创作当定量化的计算过程和逻辑设计。”而在我们看来,音乐是浪漫的、散漫的,哼唱出来的。西方古典音乐创作来自严格的范式推演,而不仅凭听觉,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贝多芬在失聪之后,仍能进行音乐创作。
三、音乐具有平衡和锻炼大脑的功效。“音乐能刺激人脑旋律、音高、节奏及综合等区域做出反应,而这些区域是日常其他活动难以触及到的”。这一点既有人体解剖学的支持,也为人自身感觉所验证。据此,我的建议是,在学校和课堂可以引入交响乐,不用刻意欣赏,当背景音乐即可。事实上,复杂音乐对大脑的锻炼不比做习题来得少。如果有学校这样实践了,我相信,总有一天,会有孩子对此表示感谢。
毕明辉老师在课堂上风度翩翩,娓娓道来,课件内容丰富,对音乐的解析手法独特。三节课虽份量不大,但包含了很多极具冲击力的观点。让我听得兴致盎然,受益匪浅。谢谢!
关键词: